2012年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ICSE2012,中国•南京)于10月12-15日在南京大学举行(图一为参会者合影)。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标准、大众科学教育和科学教师教育,会议网址为:http://edu.nju.edu.cn/zbh/icse2012。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与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彭蜀晋教授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柳秀峰教授担任国际组委会联合主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教授和张宝辉教授担任地方组委会联合主席。大会的国际组委会由来自世界五大洲22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科学教育学者组成,来自中国大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伊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王佐书教授应邀到会作大会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司调研员沈白榆作为邀请嘉宾莅临会议,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和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教授到会致辞,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部分师生出席了开幕式。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尼日利亚、中国大陆和香港科学教育领域的十二位著名学者进行大会报告。在随后两天半的研讨会中,与会代表还通过分组报告、壁报、工作坊和研讨组等多种形式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普研究所和广西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所为协办单位。山东省远大网络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为此次会议的赞助单位。
会议的目的和意义
2012年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开幕式于2012年10月13日在南京大学逸夫馆报告厅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自2009年在南京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的决定是在2011年11月22日-25日于浙江杭州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第二届年会上做出的,举办目的在于加强中国科学教育界与国际科学教育界的交流,通过交流使中外学者互相了解各国在科学教育标准制定、科学教师教育和大众科学教育方面的现状,分享、探讨和解决这三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角度来思考和策划中国科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推动中国的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把中国学者推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科学教育的对话,加强与国际科学教育学会和重要期刊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质量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引起国内教育领导者、学者、科学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提升科学教育的地位,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对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关注,使科学教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创新性的科学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科学教育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与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合作举办了本次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期望通过本次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为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南京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和社会公民理解科学知识和概念的能力;理解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带有价值判断和取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理解科学教育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引导,使他们参与思考科学实践活动。在公民社会生活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更关注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学与技术人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西方科学文化占主导的科学教育在中国乃至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实践遭遇到许多特殊的挑战。这些挑战引发的问题又反过来需要对西方科学文化、科学教育本身进行反思。通过研讨与交流我们期盼能够孕育具有东方文化元素的新的科学教育思想,为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科学教育研究对于国家科学教育政策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政策包括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国民科学素养(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等多个方面。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者致力于对科学教育标准的质量、可行性以及各层次科学教育标准的一致性的研究,包括对教材、评价方式以及科学教师认证标准等。同时科学教育研究者还努力寻求连接正式科学教育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方式。因此本次会议确定了主要围绕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标准、大众科学教育与科学教师教育三个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会议概况
2012年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是按照国际规范举办的一次学术盛会。会议邀请了十二位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做大会报告,其中包括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会长本·阿克潘博士(Ben Akpan),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国家科学教学研究会会长莎伦·林奇(Sharon Lynch)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约瑟夫·科瑞柴科(Joseph Krajcik)教授,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角屋重树(Shigeki Kadoya)教授,德国基尔大学彼德·南特维克(Peter Nentwig)先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柳秀峰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杜祖贻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彭蜀晋教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王佐书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授,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禹东川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教授等。第一天的全会报告为演讲者和听众提供同声传译,让与会者跨越语言的障碍更好地交流。
本次研讨会是组委会力图举办国际化和规范化学术会议的积极尝试。自2011年11月起,国际组委会和地方组委会委员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南京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社会科学处、财务处、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和教育研究院等部处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从会议主办者和协办者的确定、经费筹措、主题的确定、论文征集、中英文论文的出版等方面为大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志愿者们也积极为此次大会献言献策,使会务安排有条不紊。会议第一天为开幕式和9个大会邀请报告,会议第二天安排有3个大会邀请报告和55个分组报告与14个壁报展示,其中有4名学者通过远程参会。为了给与会者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促进深入交流并创造合作的机会,会议的第三天上午还安排了一个关于科学教育研究与英文成果发表的工作坊(Workshop) 和围绕会议三个分主题的研讨组(Panels)。
此次会议收到了来自中国大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伊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稿,除了巴基斯坦学者最后没能参会,来自海外的参会学者有31位,中国大陆学者91位,会议志愿者53位。会议的中文论文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赞助出版(光盘版);会议的英文论文集由施普林格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赞助出版(光盘版、纸质版)。会后不久就能与广大读者和研究者见面。经过严格评审入选的英文论文将会在SSCI英文期刊《科学教育与技术》(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发表。同时,读者可以登录会议网站http://edu.nju.edu.cn/zbh/icse2012/了解会议信息。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社会科学报》、江苏教育电视台与中国江苏网等7家媒体及南京大学的校内新闻网、电视台、校报等对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会议同时设置了微博直播和远程视频参会。10月14日晚宴上,会议地方组委会对大会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出席此次大会的邀请专家、参会代表、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议的协办单位和赞助单位,尤其是会议的志愿者们为保证大会顺利召开和进行所作出的工作表示了诚挚的谢意。10月15日上午工作坊和研讨组全部结束后,为期两天半的研讨会正式闭幕。在所有组织者、与会者和志愿者的努力下,大会完成了所有预定议程,没有一位事先安排好的发言代表缺席他们的单元。虽然会议从10月12日报到会议结束前后长达三天半之久,比通常的国内会议要长,但会议的中外代表基本上能够始终坚持并积极参与,会议组织服务有条不紊。通过代表们的问卷反馈,中外与会者对会议的组织和服务表示非常满意,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主要研讨活动
在第一天的大会报告中,美国国家科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莎伦·林奇(Sharon Lynch)对科学教育新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STEM)的融合一一作了介绍;她展示了她和课题组成员如何构建有效的STEM学习环境及学生学习评价等基于课堂的实证研究。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佐书认为这次会议将成为改变中国科学教育学者的研究范式和观念、促进与国际科学教育研究接轨的里程碑式事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约瑟夫·科瑞柴科(Joseph Krajcik)是美国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的重要成员,他指出美国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而不是渐进性的;他以具体的事例说明了新的标准是如何围绕核心概念、科学实践及跨领域大科学概念来构建的。他一方面指出新的科学教育标准框架的提出是科学家、科学教育学者、科学教师等合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在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课标制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彭蜀晋教授对中国中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培养现状作了介绍,提出了改进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一些政策措施与实施建议。他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增进与各国科学教育学者的沟通和合作,为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ICASE)会长本·阿克潘博士(Ben Akpan)报告了尼日利亚和部分非洲国家的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关注的问题,对非洲和世界面临的与科学和科学教育相关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膨胀、缺水、海洋污染、粮荒、沙漠化等表示担忧。作为ICASE的主席,他称赞会议的成功举办,并希望类似的科学教育会议可以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举行,这样可以增进各国科学教育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国际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以ICASE 主席的身份为会议的主要负责人张宝辉教授颁发了褒奖的铭牌。上面写有英文“2012年10月13日,ICASE主席本·阿克潘博士以此表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宝辉教授(为举办2012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所做的努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授报告了第八次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并对未来的相关工作做了介绍。德国基尔大学彼德·南特维克(Peter Nentwig)先生在2007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组织了到本次会议召开为止世界上仅有的两次专门讨论各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国际会议,其中,后一次会议大量吸收了国际上科学学习进阶研究的成果。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角屋重树(Shigeki Kadoya)教授因事委托他的同事松浦拓也副教授做了日本如何提供科学课质量的报告。他们在过去30年的主要经验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科学写作来培养思维能力。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禹东川教授是韦钰院士的助手之一,他介绍了该实验室通过“做中学”项目的延伸,在改革中小学评价方式和创立神经教育学学科方面所做的尝试。在第二天的大会报告中,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柳秀峰教授对比了中美科学教师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他认为美国的科学教育学者可以学习中国科学教师培养中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深度)的方法,而中国科学教育学者可以学习美国同行长期培养综合理科教师中对各个科学的分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进行有效融合的经验(广度)。今年已经76岁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杜祖贻教授虽然无法亲自到会,但他寄来了手写的文稿,由会议组织者打字,然后制作成投影片由张宝辉教授代替他报告。他在报告中对中国目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历史分析,对如何通过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素质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会议的地方组织委员会的共同主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从地理和文化的视角指出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据古代希腊的一些群岛地区的情况总结出来的,对西方的一些国家很适用,但在当前的国际化背景下,在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国家(例如中国),杜威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论述缺少对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因素的足够重视,有学者甚至指出科学教育对实施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是个阻碍而不是推动力量。
在第二天的分组报告中,会议组委会邀请了一些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作为分会场报告的主持人。因为经费问题,第二天的分会场无法安排同声传译,而一些中国大陆代表的英语沟通能力欠佳,但通过中外学者的相互理解和帮助,绝大多数会场的报告和交流没有受到语言障碍的影响。在第二天的壁报单元中,主持人马勇军博士首先邀请所有的报告人和参会者集中,由壁报的报告者简要介绍自己和壁报的主要内容,然后大家自由走动和交流,最后再次集中与会者并探讨了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考虑到一些参会者对壁报展示可能不熟悉,会议的主办者提前发放了事先制作的壁报模板。
第三天的工作坊是关于科学教育研究和英文论文发表。大会的国际组委会共同主席柳秀峰教授为参会的学者详细介绍了发表英文文章要考虑的因素,现场联网演示了大会的英文特刊投稿系统的使用,分别对英文会议论文集和特刊论文评审的流程和几轮评审的截止日期作了介绍。柳教授的报告受到工作坊参与者的普遍好评。
第三天讨论组的设立是为了使与会的专家学者有更多时间深入交流,希望对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共识,建立继续合作的机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Sung-Jae Pak教授和会议的地方组委会共同主席张宝辉教授主持了科学教育标准讨论组的研讨。Sharon Lynch 教授(美国)、Joseph Krajcik 教授(美国)、 David Jones(英国)、Peter Nentwig 先生(德国)、Tanya Doyle 女士(澳大利亚)、江苏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先生和胡卫平教授也作为研讨组邀请嘉宾做了发言。研讨组同意在人口大国,例如美国和中国,制订全国科学教育标准。此项标准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保障科学教育目标达成和教育机会和资源军队的重要文件。在科学教育标准制订人员的构成上尽量让各个方面的代表,例如科学教育研究者、科学家、科学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均有代表参加,各司其职,合作开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参加科学教育标准的人员要互相尊重对方所做的贡献,平等相待,以民主的方式来研讨问题。研讨组专家还探讨了成立国际科学教育政策联盟所需的组织架构和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张宝辉教授和一些专家建议以NARST、ICASE、和UNESCO等已有的组织为依托,加强合作与沟通。参加研讨组的所有人员还抽时间参观了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赛珍珠故居、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大楼和校史展览馆。中国作家莫言在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点钟被宣布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的小说因反映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而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个时候请与会的国际代表参观赛珍珠故居又多了一层深意。
在科学教师教育讨论组,会议国际组委会共同主席彭蜀晋教授主持了研讨。Lilia Halim 教授(马来西亚)、Kok Siang TAN博士 (新加坡)和Ben Akpan 博士(尼日利亚)等作为邀请嘉宾作了发言。他们介绍了各自国家在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尤其是职前和职后培养时的做法与经验教训,回答了中国科学教育学者们提出的有关科学教师教育方面的政策、培养体制、培养方式,以及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实践训练的方式、科学教师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学者还对中国的科学教师培训以及如何促进科学教师职后提高方面提出了他们的一些有益建议。
在大众科学教育讨论组,地方组委会共同主席张红霞教授主持了研讨。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的古屋光松浦拓博士(Takuya Matsuura),上海师范大学的孙可平博士,菲律宾国家科学教育课程开发与科学普及中心的Dominador Dizon Mangao博士,就自己的相关研究做了正式的发言,互相交流了各国大众科学教育的主要举措与调查研究结果。中国科普研究所的胡俊平博士也参与了讨论。参会的还有来自于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等。
小结与感谢
张红霞教授和张宝辉教授希望在这次会议分享的解决国际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的解决方案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希望中国的科学教育学者能够尽快了解国际科学教育的前沿、改变研究范式、关注实证研究,并通过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技术等,对课堂教学进行常规的干预与改进,积极参与国际期刊和国家科学教育组织的工作,掌握中国科学教育走向世界的话语权。大会组委会对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大学校领导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社会科学处、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以及教育研究院等部处的协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对会议的协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普研究所和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所,会议的赞助单位中英文论文集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山东远大网络多媒体有限公司等表示衷心的感谢。会议的50多位志愿者,主要来自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研究生们,早出晚归,会议期间有些人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他们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学者们很关注下次会议什么时候召开,我们也希望这样的会议能够定期召开,成为中国科学教育学者和世界沟通的一个窗口。

图1 出席2012年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ICSE2012,中国•南京)的中外学者合影